中国机器人核心技术需加速追赶日本和欧洲国家

中国机器人应用市场快速发展,行业分析机构预测,2017年中国机器人销量将达10.2万台。但与此同时,低终端厂家的竞争与投入过热,将有碍于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升。目前,工信部正制定行业规范,拟提高准入门坎,严控工业机器人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产能过剩风险。
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大量采用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在37个行业大类、91个行业中。从应用面看,工业机器人在中国接近50%,都是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电力/电子行业应用也已达到了21%左右。
自2013年,中国已成为较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后,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2014年,全国销售工业机器人超5.7万台,增长54%;2015年销量增至6.8万台;2016年机器人安装量已达8.5万台,超过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数量的30%。
行业分析机构预测,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10.2万台,累计接近45万台;同时,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2012年的不足5%,也将提升至2017年的30%以上。
中国工业机器人旺盛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了行业过热的迹象。目前,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省份有2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40余个。近两年,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3400家。但多集中于中低市场。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就表示,机器人领域高端产业低化和低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家机器人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5年后,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剩下五分之就不错了,没有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厂家基本没有生存空间。
专家分析表示,现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仍基本集中在日本和欧洲。在日本,机器人的关键性部件—减速器是遥遥的,并且已经形成了技术壁垒;德国则在原材料、本体零部件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现在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系统集成、二次开发、定制性部件和售后服务。
中国企业在机器人核心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可靠性仍需持续提升。尤其在焊接、手术医疗等复杂精密技术的掌握度还不够,在感知和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需加速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