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智造”之路似乎更难走
不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两者都共同彰显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智能制造的大浪潮下,大型企业顺势而为,中小企业也借势转型,然而两者相较之下,中小企业的“智造”之路似乎要难走得多。中小企业转型没那么简单
当下,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动机呈现两分化的趋势,部分企业受制于采购商产品质量追溯的指标,不得不转,部分企业致力于提高效益扩大市场的目标,因利而转,但无论怎样,企业都要思考以下几个层面的困难。
、技术困难
中小企业普遍信息化、自动化基础较为薄弱,而现阶段提供智能制造转型服务的多为软件或硬件服务商,转型升的方案亦多围绕较新产品与企业的业务融合为主,在此过程中企业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很少进行针对内需自上而下的全局规划。
二、资金困难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远高于大型企业,而智能化转型作为项系统工程,在难以利用资金杠杆和借助专项扶持的基础上,纯靠企业自身的资本投入几乎难以为继。而中小企业家又普遍缺乏资本运作的想法和意识,这便是信息化、自动化浪潮之后,多数企业依然原地踏步的主因。反观资本方,在发展前景受限、抵押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也很难找到资本进驻的可能,久而久之两者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打破平衡在于培育并放大核心竞争能力,而非味地抱残守缺。
三、人员困难
中小企业因历史发展原因,多位于2-4线城市或1线城市的郊区,管理偏向粗放式,人员多以低技术难度的熟练工种居多,在中国人口红利丧失的今天,企业迫切需要智能化转型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但殊不知人员缺口并未消失,而是晋升为人才的缺口,智能化的企业需要管理、技术等多方面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运转,并非套软/硬件包打天下,可行之解在于内训而非外招。



托盘搬运式叉车AGV
码垛机器人
平衡重堆垛式叉车A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