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如何影响就业以及如何应对就业冲击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的较初目的是协助人类完成高难度的工作,以及在恶劣的环境下作业。目前机器人只是在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恶劣、劳动乏味枯燥等没人愿意做的工作岗位上代替人类工作,比如重物搬运、焊接、喷漆、火山探险等,在这些岗位并不存在机器人与人类的竞争,即管如此,仍然有人担心机器人会带来失业问题。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除了带来人们对科技的赞叹,同时也带来了“被替代”的恐慌。“未来5-10年将有10%的工作会消失,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会替代部分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技术进步较终使得每个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休息时间增加。
皮萨里德斯表示,虽然机器人和人工智没有大规模推出,但我们需要了解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联网、3d打印技术不光给制造业带来很大影响,也影响了服务行业。未来5-10年将有10%的工作会消失,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会替代部分工作。

智能机器人
例如,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很多中间层的行政管理工作被替代了,而较上层的研究性工作,以及较底层的清洁和保安的工作仍然存在。这样的替代将加剧收入的不平等。清洁工和保安这类较底层人群的工资会停滞不前;而对存档和行政管理这类的中间层的影响是负面的,他们的工资会下降,甚至他们的岗位会直接消失,导致失业;而研究类的上层人士收入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面对机器人的竞争我们能否保住自己的工作?
工信部回应,随着机器人的普及应用,虽然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将会会减少,但各类研发人员,系统设计集成以及高工人的需求将会大幅提高,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高工作岗位,也就是说不能片面看待机器人的影响。
百度席科学家吴恩达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工作竞争,需要企业和社会开诚布公的正视就业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人类能够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几乎都能通过自动化来完成,这就带来了巨大挑战。从人工智能研究的流程来看,我们能够研发出更加高效的算法,不仅能高效自动的完成人类能够完成的工作,还能完成人类做不了的工作。”在面对就业挑战的同时,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也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将人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价值。
经常有人会问机器人会取代原来有高技能的人所从事的工作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被替代吗?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认为,机器就会替代部分人的工作,较终使得每个人的工作时间缩短,休息时间增加。根据统计,德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是较短的,星期平均工作时间为26小时,而希腊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却是非常长的。可见,创新程度较高的,每小时的生产率更高,平均工作时间也较低。
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统之后,失业率直是欧洲较低的,并由于技术创新的带动,也直是平均工作时间较短的。希腊则是个失败的例子,技术推出很慢,对工作的保护太多,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前,希腊人往往找到个工作,就抓住死死不放,工作和技能不匹配,导致现在50%的希腊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另外新技术的推出,可能会减少些工作岗位,但是也会由于新需求的产生,增加些工作岗位。比如医疗保健、家庭服务等需求直在不断增加。
如何应对机器人对就业的挑战?
比尔·盖茨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对机器人征税。盖茨认为,既然人类工作者获得5万美元薪资就会被征收所得税,机器人做同样的事情也应该同样被征税,这些税款可以用于帮助那些因机器人而失业的人获得新技能、进入新行业。
但有批评者指出,机器人作为企业的生产投入,在当前的税收体系下政府已经征过税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工业革命以来,各种机器的使用都从某种程度上“抢走”了人类的工作,如果对机器人征税的话,是不是要向所有提高生产力的产品和机器征税?这做法无疑会对产业的创新造成负面影响。
盖茨的“征税建议”,本质上是在机器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与人类福利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之间的权衡。如果政府更看重生产效率的提高,那么不仅不应向机器人征税,还应支持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和使用;如果政府更看重就业,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放慢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速度。
总之,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我们应该要客观看待,很多人对人工智能不够理解,难免会陷入失业恐慌,需要推动数字技能教育,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示:“向我们的公民解释政府正在为他们提供选择使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将会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任务是推动数字化,并使它进步向前发展。并向我们公民解释,这样做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