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机器人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工业4.0时代来临,各国制造业都在积寻求企业转型升之路,以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综合国力。进入“中国制造2025”的后工业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时间,“工匠精神”成为热点词汇,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其举足轻重,内涵深厚。
中国为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总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较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的。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担当。
培养“中国工匠”关键在于完善人才机制
此前全国总工会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部长王晓峰曾表示,中国工人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产业变革,时代呼唤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和创新发展,而这切都离不开普通劳动者和线生产工人。
但个现实的存在是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仍广泛存在,社会缺少培育尊重劳动、崇尚技术的文化土壤。
我们知道,八钳工是以前的钳工划分等,八代表着较高别。“八钳工的稀缺程度堪比国宝!是神般的存在。”在个机械加工论坛里,记者曾看到不少网友对过去八钳工的评价。确实如此,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参照原苏联办法,把工人技术等分为八。而改革开放后,技术等分为五,即初(职业资格五)、中(职业资格四)、高(职业资格三)、技师(职业资格二)、高技师(职业资格)。“以前是等越高越厉害,现在是相反;以前是必须要从初开始学,现在可以直接报高,所以,现在高技师和过去的八钳工,程度没法比!”
物以稀为贵,这是经济规律。特别在当下,随着各种机床的发展和工业机器人的普及,逐步使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特别是有了智能装备的辅助,让企业对职工技能的定位、培养更趋具体化。加之随着技术迭代加快,某项技能今年企业急需,过两年却可能被淘汰或由新工种替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想“摘桃子”,没有耐心“育苗”,同时技能从业人员对未来缺少信心。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
据悉,在制造业强国,企业是技能培训的主导者。德国职业教育三分之二的投入来自于各大企业。美国、日本近年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都是由企业牵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也需要完善整个技能人才培育体制。
智能制造成大势所趋,各式各样的机器人走进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越来越普遍,但我们也需弘扬“工匠精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需要实际行动去践行。
上一篇:机器人安全之路
下一篇:机器人如何影响就业以及如何应对就业冲击

猜你喜欢 / More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