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避开智能制造转型之痛
智能制造是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备受关注,中小企业借势转型升有着迫切的需求,但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试错成本和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转型找死”的境地。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动机呈现两分化的趋势,部分企业受制于采购商产品质量追溯的指标,不得不转,部分企业致力于提高效益扩大市场的目标,因利而转,但无论怎样,企业都要思考以下几个层面的风险。
1.技术风险。中小企业普遍信息化、自动化基础较为薄弱,而现阶段提供智能制造转型服务的多为软件或硬件服务商,转型升的方案亦多围绕较新产品与企业的业务融合为主,在此过程中企业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很少进行针对内需自上而下的全局规划,就像个刚会行走的儿童,在大脑未成熟前,直接越过奔跑的阶段被送上自行车,可想而知,翻车的风险如影随形,破题之道在于脑而非工具。
2.人员风险。中小企业因历史发展原因,多位于2-4线城市或1线城市的郊区,管理偏向粗放式,人员多以低技术难度的熟练工种居多,在中国人口红利丧失的今天,企业迫切需要智能化转型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但殊不知人员缺口并未消失,而是晋升为人才的缺口,智能化的企业需要管理、技术等多方面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运转,并非套软/硬件包打天下,可行之解在于内训而非外招。
3.资金风险。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远高于大型企业,而智能化转型作为项系统工程,在难以利用资金杠杆和借助专项扶持的基础上,纯靠企业自身的资本投入几乎难以为继,而中小企业家又普遍缺乏资本运作的想法和意识,这便是信息化、自动化浪潮之后,多数企业依然原地踏步的主因。反观资本方,在发展前景受限、抵押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也很难找到资本进驻的可能,久而久之两者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打破平衡在于培育并放大核心竞争能力,而非味地抱残守缺。
如何解决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多重风险,是中小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答题而非可选题,迫切的需求切忌盲目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