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强 中国机器人制造卡在哪
中国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上较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但中国却不是机器人制造强国。大而不强,就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核心技术不过关、自主品牌薄弱、市场份额过低、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高端产品缺乏、低端产能过剩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中国机器人产业并非整体不行,差就差在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上。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不过关,导致我国难以生产出高端机器人产品,即便生产出来,也因为关键部件是进口的,价格明显偏高,难以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同类产品进行竞争。
机器人有四大核心关键部件: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和控制器。这四大核心关键部件占到机器人总成本的半以上。掌握了这“四大件”,就掌握了机器人的“定价权”。现实情况是,国产机器人安装的这些核心部件目前主要是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售价在我国大多为原产地售价的两倍以上。由于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很多国产机器人产品价格比国外产品高出大截。以165千克六轴关节机器人为例,目前,国外产品的总成本大约在16.9万元,国产机器人成本则高达29.9万元;仅减速器项,较企业的采购价就是国外企业价格的近5倍,仅价差就高达7万多元。由此可见,如果高性能核心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不能尽早解决,我国机器人产业将长期受制于人。
卖给中国关键部件贵也就罢了,谁让咱不能自主生产呢!更要命的问题是,很多高性能关键部件人家根本就不卖给中国,某些甚至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中国禁售。这样来,不仅国际机器人企业巨头会长期垄断中国高端市场,而且中国想在高端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也就更难了。
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意识到,机器人属于高精尖产业,急功近利、哄而上搞机器人是难以奏效的。目前,较机器人企业遍地开花,跟机器人相关的企业超过400家,而国外的机器人企业不过十几家。如此看来,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不是成立更多机器人企业,编造更多花哨概念,而是需要将产、学、研、用几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潜心研发,攻克核心技术,造出关键核心部件。除此之外,再多的花样翻新,都可能是浮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