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信部回应“中国制造”热点问题

工信部回应“中国制造”热点问题

C919飞成功,AG600水陆两栖飞机实现总装下线,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全球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如今,中国制造取得的批标志性成果让世人瞩目。
《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待破解的问题?相关政策是否对外资视同仁?5月24日,国新办举行推进《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吹风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就相关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C919核心技术由我国自主掌握
C919飞成功后,有些网友称,C919的很多关键技术都来自海外,中国制造的只是个“空壳”。对此,李东表示,C919大型客机作为我国款完全按照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干线飞机,按照“主制造商—供应商”这种当前全球航空普遍采用的模式研制。C919项目涉及上万个配套件,攻克了飞机发动机体化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1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形成了以中国商飞公司为平台,包括设计研发、总装制造等在内的民用飞机研制核心能力。
李东说,C919作为非常复杂先进的飞机,利用全球资源实现突破是较佳路线,“未来C919还要多次飞上天空,进行国际标准的适航试验,这个过程中也需要突破很多技术瓶颈,这些核心技术实际上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专家表示,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主要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在产业链上,我国很多产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制造强国任重道远。”辛国斌说,《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就是为了推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目前发达对我国在些技术、装备和产品方面直是限制的,我们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工程来攻克这些瓶颈和短板。
据介绍,工信部将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实施“核高基”、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两机”等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开展重大短板装备工程,集中支持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所急需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项目;加快突破传感器、工业软件、工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突出短板制约,实现批智能装备和系统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推进试点示范和制度创新
《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在稳定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哄而上、哄而起”等问题。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有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推进试点示范。”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在制造业创新体系、区域差异化发展、政府放管服改革、人才培育等多方面进行政策和制度上的创新。
辛国斌提到,要鼓励试点示范城市按照基于比较优势、促进错位发展、推进部省合作三个基本原则,根据《“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聚焦优势产业,瞄准重点领域,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格局。支持地方围绕“三去降补”,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化解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
另外,在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方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补齐事中事后监管的短板,更加注重改进对企业服务,不断提高制度供给质量和水平;在人才培育方面,支持地方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
上一篇:工业机器人布置柔性制造加工生产线的好处
下一篇:物联网和工业4.0将有助于实现精实生产

猜你喜欢 / More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