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生产引领智能制造
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消费结构不断升,买方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传媒行业还是其他服务类行业,都讲求“个性化服务”,而不再是“普众”式的生产。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处在积转型过程中,如何从“刚性生产”转向“柔性生产”也就成为行业智能制造变革的关键。何为柔性生产?
谈到智能制造或者工业4.0,许多人便认为就是工业机器人。但事实上,这类先进装备的应用还只是表象,而柔性生产才是智能制造的决胜点。
在今年3月5日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了许多和互联网相关的内容,而“柔性制造”便是其中个重点。
刚性生产,体现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方面,满足的是社会对大量工业品的需求;柔性生产则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种柔性生产不仅强调的是设备技术上的智能化,也表现在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上。
由此可见,个性化定制与大数据应用是柔性制造不可或缺的两个特征。
大数据应用举足轻重
要求个性化的定制,那么就必须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为客户才能准确地为客户推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柔性生产的本质,是使生产过程由厂家主导,转型为消费者主导。因为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思维,把消费者与生产者体化,就成为关键。
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企业通过对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更快的找准市场,同时通过开放生产环节,让消费者介入生产过程。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虚拟现实等新兴柔性技术手段也变革着制造业的发展。
柔性化生产维持产业平衡
柔性化生产体现的是更精准化、灵活化、全面化的生产解决方案,方面,它对工厂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方面,也防患低劣产品生产于未然。
据工信部2016年上半年统计,中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800家,同时各地方还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
不过,较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大肆扩张的同时,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投资过剩、产品过于低端化,甚至还出现了套取财政补贴等乱象。
为此,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引导行业理性、协调发展,目前,各项新政策还在不断地出台和完善中。
柔性化的生产是从过去的精益生产模式到并行生产模式演变过来的,柔性化生产指的是多组织结构,进行精益制造,再到快速敏捷生产模式。柔性化生产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是柔性化制造必须在产品的适用范围更广,同时时间要在短期内快速生产,还要降低费用,所以需要三个维度看是否集成或者模块化,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平衡。
然而,现在的机器人专业本体厂商在设计新的机型时,对机器人关节的整体重量、尺寸和散热方面会提出很高的要求。
可见,智能制造的推进,不仅要靠工业机器人来代替人工生产,还需要整个行业转变思维方式,对工业4.0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柔性生产将是未来很长段时间制造业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