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把握智能制造的突破口
有人曾经思考过个问题: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发展得特别好? 丹巴赫的结论是:经济性较好——中国有上较多的网民、同样的技术收益较大。另外个对偶的问题:3D打印等高科技为什么在中国搞不好?经济性差——有位华人学者认为:同样的钱投给中国科技界,产出率大概只有国外的十分之。其实,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性来解释。比如,中国的企业为什么不注重质量? 原因之是:消费者保护不到位、索赔难,适度偷工减料的企业更容易赚钱。中国企业的创新投入为什么少?因为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比低——纵然已经把很多模仿包装成“创新”。中国的基础建设为什么特别快?因为中国基建的成本低。
按这种逻辑,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可能的地方在哪里呢?丹巴赫觉得,应该不是单纯代替人的工作。我们知道,国外先进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还要高,所以“纯粹代替人的工作”在国外的经济性更好。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推进智能制造,让机器做得比人更好,在中国的经济性就可能更好了——个可悲的原因是:中国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规范性比国外更差。
丹巴赫较近发现:某些企业有很好的战略方向、逻辑上是成立的,但现实中却难以落地。究其原因,其实就在于人的问题:知识水平、责任心、授权范围、信息来源、决策效率等,影响了做事的效果。如果这些工作适合机器去做,或许更适合中国企业去突破。这样看来,如果要进行真正的创新,这些地方适合中国企业作为智能制造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