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国制造2025”受欧盟质疑,中方回应

“中国制造2025”受欧盟质疑,中方回应

   近日,中国欧盟商会在京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产业政策对弈市场力量》研究报告,报告称,“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措施或与市场化改革不符。并对《中国制造2025》可能引发的保护主义提出担忧。
    针对近来外界对 《中国制造2025》出现些误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3月11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作出澄清,“中国制造2025”适用于所有中国境内企业,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视同仁。
    苗圩表示,市场化改革是官方制定《中国制造2025》及相关政策的出发点,但同时亦需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中国制造2025》秉持开放、共享精神
    苗圩强调,作为个发展中,中国对先进技术和产品存在巨大需求,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快推进中国工业转型升。
    两会期间,针对外界诸类质疑,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代表、委员以及业内人士都表达了类似观点。他们认为,目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成了紧迫之举。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实施 《中国制造2025》、提振制造业正如德国推进工业4.0样,是为了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得较外消费者享受到品质更高的产品,这对欧盟亦是种福利。“欧盟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摘掉有色眼镜,平心静气地去看待。”
    正如苗圩所说,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官方直强调加强国际双边、多边交流和合作。他透露,目前中国与德国已签署合作协议,就《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建立合作机制,并且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等细分领域取得积成效。合力推动智能制造走向纵深
    《中国制造2025》连续3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用了“深入实施”这样的表述,还着重强调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希望层面对重点领域予以扶持,特别是对大型装备制造、精密设备制造等,加大技改和投入力度,同时,企业自身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上一篇:智能制造不仅是自动化和信息化
下一篇:机器人技术,单车日产量超2万辆

猜你喜欢 / More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