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如何赢得更多3美分
人工智能的较量无时无刻不体现为人与人的竞争,我们值得为3美分而欣喜,同样也需要有潜沉之心为赢得更多3美分努力。这3美分,是中国企业家主动作为赢得的品质溢价,更是中国企业转型升提升底气的写照。据余姚当地干部介绍,“机器换人”已经成为较受当地企业家欢迎的产业政策,今年将投入30亿元继续推进“机器换人”。方面用工成本逐步推高,台打磨机器人价格不到30万元,却可替代6名熟练工。用机器人年可以省42万,年就能回本。另方面,产品精度还上去了,何况,还有那3美分的溢价。无论立足眼前的成本—收益分析,还是面对新轮产业革命的竞争,制造业的智能化已经成为趋势。
当然,机器人也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当较出现大量的“机器换人”需求,机器人本身的供给也需要场改革。“机器人产业有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今年两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的担忧很有代表性。随着全国20多个省份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培育,已建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已超40个,机器人企业数超过了800个。与此同时,较机器人产业下游系统集成产业发达而上游核心零部件研发孱弱,同质化有余,差异化不足。份“工业机器人产业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榜单更显示,全球前15位重要申请人中,日本企业占了11席,较无企业上榜,机器人“四大家族”控制着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现状,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必须搬开的“拦路虎”。
拦路虎不会自己走,智能制造发展又没有退路,那么只能靠弯道超车。机器人产业位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与人才密集产业的交点,这决定了并非所有地方都有能力也都适合发展机器人产业,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注意差异化发展,避免图名图利地哄而上做低端竞争。同时,还需要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方面,要提高行业发展的门槛,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另方面,更要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积累核心知识产权、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等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催化,让资源更集中流向企业,助力企业走出集成应用的盆地,走向核心技术研发的高地。
人们曾激烈讨论人机的较量,因为这带给人们种未来学范畴的兴奋与刺激。同时在广阔的工业制造领域,智能的较量无时无刻不体现为人与人的竞争,成为影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较现实的变量。我们值得为3美分而欣喜,同样也需要有潜沉之心为赢得更多3美分努力,惟其如此,才能拥抱高品质智能制造的未来。